2004年内蒙古自治区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发布时间:2005年05月05日】  【来源:内蒙古】  【 】  【打印】 【 分享

 

 


综     述

  2004年,内蒙古自治区实现生产总值2712.08亿元(初算),比上年增长19.4%,其中第一产业增长11.7%,第二产业增长27.5%,第三产业增长13.4%。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资源、物资消耗量的迅速增加,使环境保护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各方面的积极协调和共同努力,全区的环境保护工作仍取得较好成绩。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扎实进行,大部分城市的集中供热面积、绿化面积、清洁能源使用率,垃圾无害化处置率,污水处理率有不同程度提高。污染源治理取得成绩,全区工业主要污染物的去除量,以及固废综合利用量、处置量近几年均有大幅增加。环境质量基本稳定,并有部分好转,主要城市中72.7%的城市空气质量为良好或较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好转;重点流域和主要湖库的水质变化不大;城市交通噪声逐年减轻,区域声环境质量保持在较好水平;草原、森林的生态建设,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建设均取得新进展。
   
但同时环境统计和环境监测结果也表明:我区的工业废气污染物排放量和固体废物排放量近几年呈快速增加趋势;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仍较为突出;监测城市的地下水存在超标情况;多数监测河流、湖库水质超标;局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在工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区的环境保护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环境保护任务十分艰巨。

一、 城市环境

                           状    况    


   
至2004年底,全区设市城市21个,城市人口629.1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09.98万人。城市面积11549.9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699.3平方公里。2004年,呼和浩特、包头、呼伦贝尔(海拉尔区)、满洲里、乌兰浩特、通辽(科尔沁区)、赤峰、锡林浩特、乌兰察布(集宁区)、鄂尔多斯(东胜区)、巴彦淖尔(临河区)、乌海、巴彦浩特13个城市环境监测和环境统计结果显示:

1. 环境空气
   
空气质量综合评价  呼和浩特、呼伦贝尔、通辽、锡林浩特、乌兰察布、满洲里、巴彦浩特7个城市空气质量良好;巴彦淖尔市空气质量较好;包头和赤峰市为轻度污染;乌海市为极重度污染。空气质量良好和较好的城市占72.7%。城市环境空气的首要污染物仍是颗粒物。与上年相比,呼和浩特市空气质量由较好升为良好,包头市由中度污染变化为轻度污染,空气质量均有明显好转,其他城市无明显变化。全区城市空气质量连续两年呈好转趋势。注:评价城市11个,鄂尔多斯和乌兰浩特市因监测设备运行不稳定问题,不参加城市空气质量年度评价。

  空气污染物

  以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年标准限值评价。

 二氧化硫  统计12个城市的监测结果,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为0.002~0.105毫克/立方米。年平均浓度不超标(标准值0.06毫克/立方米)的城市有9个,占75%,超标城市有3个,占25%,    超标倍数为0.3~0.8。超标城市依次(浓度由高至低排序)是:乌海、赤峰、包头市。同上年相比,呼伦贝尔和巴彦浩特二氧化硫浓度降低,呼和浩特、包头、满洲里、乌兰浩特、通辽、赤峰、锡林浩特、乌兰察布、巴彦淖尔、乌海10个城市无明显变化。注:浓度变化幅度超过标准值的20%,视为有变化,以下相同。

  二氧化氮  统计11个城市的监测结果,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为0.010~0.044毫克/立方米,无超标(标准值0.08毫克/立方米)城市。同上年相比,各城市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均无明显变化。


  
总悬浮颗粒物  监测城市6个,总悬浮颗粒物年平均浓度为0.162~0.564毫克/立方米。年平均浓度不超标(标准值0.20毫克/立方米)的城市有2个,占33%,超标城市有4个,占67%,超标倍数为0.2~1.8。超标城市依次是:乌海、呼和浩特、通辽和乌兰察布市。同上年相比,锡林浩特、巴彦浩特总悬浮颗粒物浓度上升,呼和浩特、乌海浓度下降,通辽、乌兰浩特市无明显变化。

   可吸入颗粒物  统计8个城市的监测结果,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为0.048~0.440毫克/立方米。年平均浓度不超标(标准值0.10毫克/立方米)的城市有3个,占38%,超标城市有5个,占62%,超标倍数为0.3~3.4。超标城市依次是:乌海、乌兰浩特、包头、巴彦淖尔和赤峰市。同上年相比,包头、乌海、呼和浩特市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减轻,呼伦贝尔、满洲里、赤峰、巴彦淖尔市无明显变化。
       
  
降尘  监测城市7个,年平均降尘量在6.90~58.80吨/平方公里·月。赤峰和呼和浩特市降尘量较低,包头和乌海市降尘量较高。超标城市为乌海、乌兰察布和包头市(标准为清洁对照点值加7吨/平方公里·月)。同上年相比,包头、乌海、通辽和鄂尔多斯市降尘量上升,乌兰察布和呼和浩特市降尘量下降,赤峰市无变化。

                         
  
氟化物  氟化物是包头市的特征污染物,2004年包头市氟化物的平均浓度为3.58微克/平方分米· 日,不超自治区地方标准(5.0微克/平方分米·日)。同上年相比,浓度值无明显变化。

2.酸雨
 
上报降水酸雨监测结果的城市有14个,有呼和浩特、包头、呼伦贝尔、通辽、赤峰、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巴彦淖尔、乌海、乌兰浩特、根河、牙克石、扎兰屯和丰镇市。各城市降水pH年均值在6.55~7.79之间,均未检出酸雨(pH≤5.6为酸雨)。

3. 地下水
 
监测城市5个,有呼和浩特、包头、赤峰、鄂尔多斯和乌海市,各城市的地下水均存在程度不同的水质超标情况,主要超标指标为总硬度、总大肠菌群和硝酸盐氮。5城市中,赤峰市地下水水质相对较好。与上年相比,乌海市地下水污染加重,赤峰市水质略好转,呼和浩特、鄂尔多斯和包头市无明显变化。

4. 饮用水水源地
 
监测城市10个,有呼和浩特、包头、呼伦贝尔、满洲里、乌兰浩特、通辽、赤峰、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和巴彦淖尔市,其中,包头和呼伦贝尔市为地表水,其他8个城市为地下水。呼和浩特、赤峰和满洲里3个城市无超标情况,水源地水质良好;包头、呼伦贝尔、乌兰浩特、通辽、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巴彦淖尔7个城市有不同程度的超标。地下水源超标指标主要有氨氮和总大肠菌群,为污水超标排放、渗漏所致;包头地表水源超标指标主要有氨氮、高锰酸盐指数,主要为工业废水经支流排入黄河所致;呼伦贝尔地表水源超标指标主要有铁、锰,为天然本底偏高所致。

5. 声环境
 
道路交通噪声 监测城市13个,道路交通噪声均值在66.0~70.5分贝之间,平均68.5分贝,总体处于轻度污染水平。各城市中,只有赤峰市超标(标准值70分贝),为噪声中度污染,超标城市比例为8%;其它12个城市不超标,但超过65分贝,为轻度污染。监测路段总长538公里,其中超标路段占29%,较上年低3个百分点。同上年相比,鄂尔多斯、包头、乌兰察布、巴彦浩特和乌兰浩特市交通噪声污染减轻,呼伦贝尔、乌海和满洲里市有所加重,呼和浩特、赤峰、巴彦淖尔和通辽市无明显变化。“十五”以来全区交通噪声污染呈减轻趋势。


 
区域环境噪声 监测城市11个,区域环境噪声均值在50.9~57.8 分贝之间,平均54.6分贝,在Ⅰ类标准范围内。72.7%的城市(8个)区域声环境质量为较好,有鄂尔多斯、乌兰察布、通辽、锡林浩特、满洲里、巴彦淖尔、呼和浩特和乌兰浩特市,27.3%的城市(3个)为噪声轻度污染,有赤峰、呼伦贝尔和包头市。

同上年相比,鄂尔多斯、通辽、赤峰3个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上升,呼伦贝尔、呼和浩特、巴彦淖尔3个城市声环境质量略下降,包头、乌兰浩特、满洲里和乌兰察布市无明显变化。“十五”以来我区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好于“九五”,保持在较好水平。从包头、赤峰、通辽、呼伦贝尔、满洲里、乌兰浩特、乌兰察布7个城市(其它城市未作该项统计)的声源构成看,生活噪声所占比例较大,为58.2%,仍是城市的主要噪声源。
 

6. 辐射环境
 
重点监测包头市的辐射环境。包头市区空气γ辐射吸收剂量率和氡浓度属于天然本底水平,土   气  氡子体α潜能值不超标,但土   气  氡比值高于全国均值;地表水放射性水平与历年相近,总α放射性比活度超标程度减轻;饮用水总放射性水平不超标;放射性废物库运行安全。市区电磁辐射环境质量良好。
 

(1)环境放射性水平

环境空气包头市区环境及放射性废物库周围环境的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均在市区一般环境调查值范围内;市区环境空气氡平均浓度在1984年全国天然放射性氡浓度调查值范围内;氡、气子体α潜能值均不超标,气氡比值为0.86,较上年高0.14,比全国均值(0.20)高3.3倍,说明包头市白云鄂博铁矿的开发利用对当地的辐射环境有一定影响。

地表水  各水体钍、铀、226镭核素监测结果均在历年测值范围内。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黄河昭君坟和磴口断面总α比活度均超标0.4倍,与上年(有南海子和黄河3个断面超标)平均超标1.7倍比较,超标倍数降低,超标水体减少,污染明显减轻。对黄河水用核素做剂量估算,结果均小于0.1mSv/a,就放射性指标分析,黄河水经处理后尚属可饮用范围。包头市的四道沙河、东河、西河、昆河均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基本为排污沟,稀土企业废水排入这些河流对黄河造成一定的放射性影响.对稀土企业的污染治理需继续加大力度。

饮用水  包头市三区的自来水总放射性比活度符合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土壤  包头放射性废物库周围土壤核素分析结果均在1984年包头市本底调查值范围之内,总α、总β比活度监测结果均在废物库历年监测值范围之内。说明包头放射性废物库周围环境土壤未受到放射性污染。
 

(2)环境电磁辐射水平

包头市城区环境电磁辐射综合场强、移动通信基站周围环境电磁辐射综合场强均不超标,电磁辐射环境为良好。

       
  7.
生活垃圾

2004年,全区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329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41.3%。
    
措施与行动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全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本年完成投资额522092万元,其中:污水处理工程建设74812万元、燃气工程建设76681万元、供热工程建设134872万元、园林绿化115179万元、垃圾处理工程建设31675万元、其它防治工程建设88874万元。至2004年底,我区共有城市污水处理厂18座,污水处理能力76.8万吨/日,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为39.8%,比上年高3.3个百分点;人均生活用水量123.3升/日,用水普及率82.2%,比上年高3.4个百分点;城市燃气普及率62.8%,比上年高10.4个百分点;集中供热面积921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6.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97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4.8%,比上年高1.2个百分点。

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2004年,全区13个重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成绩平均为57.06分,比上年高3.84分,城市环境不断改善。至2004年底,全区建成烟尘控制区70个,控制区面积608.1平方公里;建成高污染燃料禁烧区9个,面积67.9平方公里;提倡使用清洁能源,城区清洁能源使用量(标准煤)975.0万吨,占城区用能总量(标准煤)的26.3%;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75个,达标区面积327.0平方公里。年内,呼和浩特、呼伦贝尔、通辽、赤峰、乌兰察布、鄂尔多斯6个城市开展了机动车尾气污染年检工作。呼和浩特市334台公交车用上了清洁燃料。包头市正在进行车用清洁燃料准备工作。12个盟市政府所在城市普遍开展了安静居住示范小区试点。其中,赤峰、乌海市的环保局制定了安静居住小区创建标准,建立了环保局、街道办事处、小区物业管理部门三级管理网络,取得了良好成效和典型示范作用。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呼和浩特、包头市积极开展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乌海市编制了《乌海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开展了煤-电-化工联合生产的循环经济发展试点;包头市应用循环经济理念改造老工业基地,编制了《包钢及周边地区经济与环境发展规划》、《包头钢铁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和《包头市国家生态(铝业)示范园区规划》,形成了铝-电-建材为产业链的园区循环经济。呼伦贝尔市把建设生态市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逐步建立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在全区率先进入生态示范区行列,成为全国最大的生态示范区。


二、水环境
    
状况      
  
(一)河流
 
   
河流水质类别 
全区重点监测的河流中,按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水质达标的监测断面约占1/5,超标断面占4/5。主要污染指标是生化需氧量、石油类、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
   
国控重点水系  黄河水系干流水质以轻度污染为主,支流以重度污染为主;西辽河水系、额尔古纳河水系和嫩江水系水质以轻度污染为主。

1. 黄河水系
   
以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评价。以下相同。

干流  2004年,黄河内蒙古段上游水质为劣Ⅴ类(氨氮超Ⅴ类),重度污染,中游和下游水质为Ⅳ类,轻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是石油类、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同上年相比,上游污染加重,中下游水质无明显变化。 

支流 重点监测8条支流,有82%的监测断面水质为劣Ⅴ类。除浑河水质良好外,其它河流均为重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是:化学需氧量、石油类、氨氮、挥发酚。其中: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的最大超标值均出现在包头市东河,氨氮超标最高的是包头四道沙河,挥发酚超标最高的是巴彦淖尔市总排干。工业废水和城镇污水的大量排入,是这些河流被污染的主要原因。与2003年相比,黄河支流虽仍以重度污染为主,但经过治理,主要污染物年平均浓度有29%~79%的大幅下降,污染减轻。

2.西辽河水系 

干流 因全年大部分时间断流,监测数据不足,本年度不作评价。

支流 重点监测5条支流,水质达标(Ⅲ类)断面占30%,Ⅳ类占50%,Ⅴ类占20%,总体为轻度污染。超标断面的主要污染指标是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各支流水质:老哈河以Ⅳ类为主,轻度污染;西拉沐伦河上游水质为Ⅴ类,中度污染,下游水质Ⅲ类,为良好;新开河Ⅴ类,中度污染;英金河Ⅳ类,轻度污染;阴河Ⅳ类,轻度污染。同上年相比,新开河水质变差,英金河、阴河水质好转,老哈河、西拉沐伦河无明显变化。

3.额尔古纳河水系

干流 监测上游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中,有2项超Ⅲ类标准,分别是高锰酸盐指数超0.88倍,生化需氧量超0.05倍。

支流 重点监测4条支流,水质达标的断面占42%,Ⅳ类和Ⅴ类水质断面各占29%,总体为轻度污染。超标断面的主要污染指标是高锰酸盐指数和挥发酚。各支流水质:免渡河Ⅳ类,轻度污染;伊敏河Ⅲ类,水质良好;克鲁伦河(由蒙古国进入我国)Ⅳ类,轻度污染;海拉尔河上游水质良好,流经海拉尔区后,下游为中度污染。同上年相比,海拉尔河下游水质有所好转,克鲁伦河无明显变化,免渡河、伊敏河水质变差。

4.嫩江水系
  
重点监测3条支流,达标断面占20%,Ⅳ类占60%,Ⅴ类占20%,总体为轻度污染。超标断面的主要污染指标是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各支流水质:雅鲁河上游水质优,流经扎兰屯市后,下游为中度污染;归流河Ⅳ类,轻度污染;洮儿河Ⅳ类,轻度污染。同上年相比,归流河、洮尔河水质无明显变化,雅鲁河下游污染加重。

5.永定河支流
   
监测饮马河和黑河。两条河流均为轻度污染,超标指标是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同上年相比,饮马河水质无明显变化,黑河水质变差。

6.滦河
   
滦河水质Ⅳ类,轻度污染,超标污染指标为石油类和高锰酸盐指数。同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7.内流河
   
监测锡林河与额济纳河。两条河流水质均为劣Ⅴ类,重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是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同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二)湖泊、水库

重点监测5个湖泊、3座水库。湖泊水质多为劣Ⅴ类。水库水质相对较好。湖库污染的主要原因:(1)部分湖库的进水水质较差;(2)湖库四周存在面源污染;(3)多数湖库的注入水量呈减少趋势,使水位下降,湖库的自净能力降低,同时使得水体pH、矿化度等指标值上升,影响水质类别。
    达赉湖  水质劣Ⅴ类。污染指标中,pH超Ⅴ类标准。与上年相比,水质变差。

    
达里诺尔湖  水质劣Ⅴ类,重度污染。污染指标中,pH、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超Ⅴ类标准。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乌梁素海  水质劣Ⅴ类, 重度污染。污染指标中,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超Ⅴ类标准。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岱海 水质Ⅳ类,轻度污染。超标指标是高锰酸盐指数。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黄旗海 水质劣Ⅴ类,重度污染。污染指标中,pH和高锰酸盐指数超Ⅴ类标准。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黄旗海近年来均为劣Ⅴ类水质,是我区污染最严重的湖泊,该湖已经丧失应有的水体功能。
    
红山水库 水质Ⅲ类, 为良好。同上年相比,水质有好转。
    
莫力庙水库 水质Ⅴ类,中度污染。超标指标是: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察尔森水库  水质Ⅲ类,为良好。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三)废水   2004年,全区废水排放量52568万吨,与“十五”初期(2001年)相比,增加12.6%。其中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29720万吨,工业废水排放量22848万吨,分别占总量的56.5%和43.5%。废水中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7.5万吨,其中城镇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13.7万吨,占总量的49.7%,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13.8万吨,占总量的50.3%。同“十五”初期相比, COD排放量减少0.6万吨,减少2.1%。

    内蒙古自治区废水及废水中COD排放量      单位:万吨

年份

废水排放量

废水中COD排放量

总  量

生活污水

工业废水

总  量

生活污水

工业废水

2001

46701

25741

20960

28.1

16.0

12.1

2004

52568

29720

22848

27.5

13.7

13.8

增减率%

+12.6

+15.5

+9.0

-2.1

-14.4

+14.1

  2004年,全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61.1%,废水中COD去除量13.02万吨,比“十五”初期增加12.05万吨,增加12.4倍;生活污水处理率为39.8%,比“十五初期”增加4.8个百分点。


 
措施与行动    

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  2004年,对产生水污染物的企业办理排污申报登记3610家,发放排污许可证1674家。

污染治理投入  全区工业废水污染治理本年完成投资额40997万元,其中:污染源治理28008万元,新改扩建“三同时”项目治理废水环保投资12989万元,至2004年底,全区有工业废水治理设施657套,废水处理能力185.4万吨/日。

重点流域污染防治  黄河水系,自治区环保局组织制定了《黄河内蒙古段水源水质污染事故应急预案》。认真查处了黄河内蒙古段水污染事件,并向自治区政府提交“黄河内蒙古段主要污染企业限期治理名单”,对其中重点污染企业实施停产治理,要求必须达到废水排放稳定达标,方可恢复生产,目前治理工程处于实施阶段。松辽水系,督查扎兰屯市的玖龙兴安浆纸有限公司污水治理工程,该企业目前正停产治理。黑龙江水系,海拉尔区晨鸣纸业中段废水治理工程建成并通过验收。

三、废气

状况      
  2004
年,全区二氧化硫排放量117.91万吨,比“十五”初期(2001年)增加82.6%,其中工业排放量103.4万吨,生活及其它排放量14.5万吨,分别占总量的87.7%和12.3%;烟尘排放量66.14万吨,比“十五”初期增加67.1%,其中工业排放量49.98万吨,生活及其它排放量16.16万吨,分别占总量的75.6%和24.4%;工业粉尘排放量35.79万吨,比“十五”初期增加146.7%。

内蒙古自治区二氧化硫、烟尘、粉尘排放量    单位:万吨

年份

二氧化硫

烟    尘

  粉尘

总量

生活及其它

  工业

总量

生活及其它

工业

2001

64.59

16.08

48.51

39.58

15.58

24.00

14.51

2004

117.91

14.51

103.40

66.14

16.16

49.98

35.79

增减率%

+82.6

-9.8

+113.2

+67.1

+3.7

+108.2

+146.7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电力和高载能工业的迅猛发展,我区工业煤炭消费量近年增加较多。2004年,环境统计汇总企业的煤炭消费量为9886.7万吨,较“十五”初期增加128.7%,污染物产生量也随之有大幅增加。因此,2004年度烟尘、粉尘的去除量虽有增加,但排放量仍呈大幅增长。我区的工业废气污染治理形势十分严峻。
    
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去除量19.50万吨,比 “十五”初期增加6.52万吨,增加50.2%;锅炉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60.5%,比“十五”初期高6.4个百分点。烟尘去除量813.50万吨,比“十五”初期增加285.1万吨,增加54.0%; 锅炉烟尘排放达标率70.6%,比“十五”初期低17个百分点。工业粉尘去除量117.41万吨,比“十五”初期增加43.00万吨,增加57.9%;工业炉窑粉尘排放达标率39.3%;比“十五”初期低36.9个百分点。
    
分析烟尘、粉尘排放达标率降低的原因。“九五” 后期“一控双达标” 工作力度很大,到2001年,污染治理效果非常明显,各项污染物排放达标率均较高。进入“十五”后,我区工业发展加速,这期间,部分老污染企业出现污染反弹,部分地区出现大批小型高载能企业,这些企业污染治理水平通常很低,新上的较大项目中也存在少数企业忽视环境保护,执行“三同时”差的情况,污染物排放达标率因此有较大幅度下降。二氧化硫达标率没有下降,一方面是我区各地多年普遍缺乏高效率废气脱硫设施,脱硫能力变化不大,另一方面是各级政府大力推广使用低硫煤,降低了二氧化硫产生量,因此使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没有发生同样的大幅下降情况。

措施与行动    

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  年内对产生废气污染物的企业办理排污申报登记4113家,发放排污许可证1324家。

污染治理投入  全区工业废气污染治理完成投资额88048万元,其中:治理污染源废气40246万元,新改扩建“三同时”项目治理废气47802万元。至2004年底,全区有工业废气治理设施3434套,废气处理能力11884万标立方米/时。

对污染源的监督管理  年内,自治区环保和有关部门加大了对高载能企业和废气污染突出企业的污染治理力度,对229台高载能矿热炉实施关停,拆除所有的土焦炉,捣毁一大批小白灰窑,清理包头110国道沿线焦炭、高载能及煤场等污染企业,对呼和浩特、包头等6个盟市高载能工业园区内废气排放不达标企业进行污染治理督查。

四、固体废物

状况          
  2004
年,全区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4702.1万吨,比“十五”初期增加1164万吨,增加46.9%。工业固体废物中产生量较大的是尾矿、粉煤灰和煤矸石,分别占总量的31.6%、21.9%和18.2%,合计为71.7%。全区工业固废排放量89.36万吨,比“十五”初期增加49.06万吨,增加121.7%。固废综合利用率31.4%、贮存率53.9%、处置率12.8%、排放率1.9%。与“十五”初期相比,工业固废利用处置率为44.2%,增加了7.0个百分点,排放率基本持平。

措施与行动    
  
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 2004年,对产生固体废物的企业办理排污申报登记1550家。

污染治理投入  全区工业固体废物治理完成本年投资额1914万元,其中:污染源治理1247万元,新改扩建“三同时”项目治理固废的环保投资额667万元。

加强危险废物管理  为防范危险废物污染,2004年在全区开展了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并对危险废物进行监督处置。年内进一步加强了对进口废物的管理,对4批不符合规定的进口废物,依法拒绝办理废物进口手续,对10家申请进口废物企业进行了环保审核。有效杜绝了“洋垃圾”和超标放射性废物向我区的转移。

五、生态环境保护

草原建设与保护  2004年,全区草原保护和建设工作取得可喜成绩。草原建设总规模达5699千公顷,同上年相比,增加20.1%。其中:草原围栏2858千公顷,人工种草1252千公顷,改良草场511千公顷,种植饲料作物729千公顷,飞播牧草75千公顷,种植饲用灌木275千公顷。增草是草原建设的主要内容,饲草料充足能够减轻天然草场放牧压力,有利于草场休养生息恢复植被。2004年,全区青贮饲料达213亿公斤,比上年增加57.7%,再创历史最好水平。草原保护方面:全区开展草畜平衡的草原面积达34667千公顷,约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51%。全区禁牧休牧划区轮作面积40943千公顷,约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60%,其中禁牧面积13067千公顷,休牧面积24511千公顷,划区轮作面积3366千公顷。调查结果显示,禁牧、休牧和划区轮作的草原植被盖度明显提高,产草量增加20%~40%。防治鼠害1111千公顷,占鼠害面积的21.0%。防治虫害2124千公顷,占虫害面积的13.9%。查处非法征占用草原案件200余起,破坏草原案件1450起,有效地遏制了破坏草原行为。

营林 当年造林面积合计630.92千公顷,其中:退耕造林面积106.67千公顷;按造林方式分:人工造林面积519.06千公顷,飞播造林面积111.86千公顷;按造林用途分:用材林40.23千公顷,经济林3.32千公顷,防护林585.92千公顷,薪炭林1.33千公顷,特种用材林0.11千公顷。迹地更新面积16.24千公顷,其中人工更新面积8.64千公顷。封山育林面积1793.68千公顷,其中本年新封面积203.59千公顷。零星植树4212万株。育苗面积9.94千公顷,其中本年新育6.06千公顷。当年苗木产量331910万株。幼林抚育作业面积746.48千公顷。成林抚育面积611.84千公顷。木材采伐377.75万立方米,其中:村及村以下采伐32.54万立方米。

耕地  年内耕地增加411.9千公顷,其中:新开荒地52.1千公顷,园地改为耕地10.8千公顷。年内减少耕地160.5千公顷,其中:国家基建占地6.3千公顷,其它基建占地2.7千公顷,退耕还林还草占地137.6千公顷,耕地改为园地0.3千公顷。年末耕地总资源7114.7千公顷,比年初增加3.7%,其中:常用耕地面积5724.8千公顷、临时性耕地1389.9千公顷。常用耕地中水田和水浇地分别占1.9%和42.7%。农用化肥施用量104.36万吨,比上年增加12.0%,其中:氮肥54.17万吨、磷肥18.32万吨、钾肥7.02万吨、复合肥24.85万吨。农药使用量1.15万吨,比上年增加8.5%。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4.01万吨,其中地膜使用量3.12万吨,地膜覆盖面积534.5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0.5%。 

自然保护区  截至2004年底,全区已建各级自然保护区187个,面积达15619千公顷,占自治区国土面积的13.20%。其中,国家级18个,面积3650千公顷,占自治区面积的3.09%;自治区级56个,面积7376千公顷,占6.24%;盟市级25个,面积276千公顷,占0.23%;旗县级88个,面积4317千公顷,占3.65%。

生态示范区、生态功能保护区  全区已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0个(其中国家正式批准的4个,试点6个),自治区级生态示范区21个(其中正式批准18个,试点3个),面积37805千公顷,占全区面积的32.0%。全区已建成国家级生态功能区2个,面积15050千公顷,占全区面积的12.7%。

六、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

气温  2004年,内蒙古自治区气温起伏变化频繁,年平均气温在-3.8(图里河)~10.1℃(拐子湖)之间,同常年比,年平均气温偏高1~2℃。
降水  年总降水量在32(额济纳旗)~584毫米(巴林右旗)之间。与常年相比,阿拉善盟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市西部、包头市东北部、乌兰察布市北部、锡林郭勒盟北部、赤峰市南部、通辽市及以北地区降水量偏少1%~65%,其它地区偏多1%~90%。

气候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受气候条件影响,2004年我区中部地区为农牧业丰收年,东部地区因遭受严重的春夏连旱,农牧业生产受到损失。

主要天气气候事件
   
白灾  初春我区呼伦贝尔市出现严重白灾,12月东部、中部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白灾。

扬沙、沙尘暴 当年全区出现13次沙尘暴过程。春季沙尘天气过程共出现11次,比2002和2003年偏多,与近5年平均次数大体相当,但沙尘暴和强沙尘暴过程次数低于近5年同期平均值,沙尘天气出现日数也明显低于常年同期值。3月9~11日、3月26~28日发生的强沙尘暴是年内影响范围最广,造成损失最严重的两次。强沙尘暴造成的牲畜死亡、棚舍损坏、饲草损失、通讯线路损坏,给呼伦贝尔市和锡林郭勒盟牧区造成约7000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暴雨、洪涝、冰雹 夏季,我区通辽市、赤峰市、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和包头市的部分地区遭受暴雨、洪涝灾害袭击。秋季,巴彦淖尔市部分地区遭受暴雨灾害。春、夏、秋季部分地区出现冰雹灾害,其中夏季较为严重。

干旱  春季夏初,东部地区降水异常偏少,其中兴安盟和呼伦贝尔市的部分地区秋季降水也持续偏少,严重的干旱给受灾地区的农牧业生产带来较大损失。秋季,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和乌海市的部分地区降水量明显偏少,出现干旱。

病虫害  通辽市、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年内发生程度不同的蝗虫或草地螟虫害。

降温、霜冻  4~5月出现的几次春霜冻,给我区农作物生长带来不利影响,遭受损失较重的地区有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包头市。

七、 环境保护工作专栏

专项行动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等6部委《关于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环发【2004】57号)文件精神,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了以自治区副主席郝益东为领导小组组长,自治区环境保护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监察厅、工商行政管理局、司法厅、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广播电影电视局为成员的自治区环保专项整治领导小组,联合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为确保专项行动取得预期效果,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内政办字【2004】160号)。专项整治领导小组设立在自治区环保局,信息报送设立在自治区环境监察总队。各盟市相继成立了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紧密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同时,以舆论监督为推动专项行动的重要手段,通过《中国环境报》、《北方新报》等新闻媒体向全社会进行环境法制宣传,增强全民环保意识。此次行动全区共出动执法人员15438人次,检查企业8807家,立案企业1510家,查处违法企业522家,其中取缔关闭违法排污企业157家。12369环保热线投诉接报1615起,立案869起,结案819起,结案率94.2%。专项行动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问题,打击了违法排污企业,遏止了污染反弹上升势头,局部地区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为强化核与辐射环境监督管理,年内进行了“清查放射源,让百姓放心”专项行动。全区共排查出涉源单位222家,放射源2171枚,收贮废源323枚,并建立了放射源数据库。

环境法制   当年实施的环境行政处罚案件有1003起,处罚金额518.23万元;当年受理的环境行政复议案1件,经复议后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当年结案的环境行政诉讼案3件,环保局胜诉3件。共办理完成有关环保的人大建议、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271件,办结率98.2%。当年发布的环境保护政府规章有1项,即《呼和浩特市废弃食用油脂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污染控制与管理,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全区环境污染治理本年完成投资总额66.31亿元,比上年增加18.99亿元,增加40.1%。其中污染源治理投资额14.10亿元,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52.21亿元。全区完成限期治理项目641个;关停并转迁污染企业558家。全区设立建设项目3947项。其中,项目审批管理权限为省级的55项、地市级657项、县级3235项。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项目数3899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际执行率为:省级项目100%、地市级项目98.3%、县级项目98.9%。2004年,建成投产项目3160项,其中应执行“三同时”的建成投产项目有2669项,实际执行率95.1%,执行合格率81.8%。实际执行“三同时”项目总投资额436.54亿元。
环境科技与环保产业 

环境保护科研工作稳步发展  年内,2个科研项目通过专家鉴定,4项科研成果在国家环保总局和自治区科技厅进行了登记,2个科研项目分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三等奖,8个科研项目在自治区科技厅或自治区环保局立项。为使各行业的环境管理与国际接轨,继续积极推进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9001技术咨询和有机食品认证技术咨询工作。全区现有环保产业单位74个,职工3087人,2004年完成产值18174万元。

环境监测  2004年,各盟市提供水环境、空气环境、生态环境、声环境、辐射环境监测数据以及沙尘暴监测、污染源监测数据16余万,目前已实现向社会发布大气和水体环境质量。公众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内蒙古环境保护局网页)获得我区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日报,通过互联网获得我区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日报和周报、重点流域水质周报和月报、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月报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状况公报。

机构、人员  为强化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职能,“十五”期间我区环境保护机构队伍得到加强。目前,12个盟市在机构改革中均单独设立环保局,101个旗县区政府编制序列单独设立环境保护局的有84个。年末全区共有环境保护机构361个,其中省级7个,地市级55个,县级219个。年末实有人数3828人,其中省级210人,地市级1182人,县级2371人。

环境污染事故与损害   2004年,全区发生环境污染事故11起,其中,特大事故1起,重大事故1起,较大事故3起,一般事故6起,直接经济损失共计337.4万元。污染事故赔款总额359.7万元。按事故类型分,发生水污染事故7起(其中危险化学品污染2起),直接经济损失332.4万元,大气污染事故3起,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固废污染事故1起。

国际合作  2004年,中国-德国“发展中国西北地区的有机农业生产”,中国、瑞典、挪威“内蒙古自治区乌梁素海综合治理研究”,中加“内蒙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发展项目”等国际合作项目完成年度计划,进展顺利。年内,中韩环保合作生态示范村项目启动,并完成年度工作计划。
环境信访  当年环保部门接待群众来访2624批次,收到来信5291封,其中反映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的依次占51.2%、35.4%、6.9%和3.0%,反映化学品农药化肥污染、生态环境破坏、辐射及其它污染的占3.3%。当年来信、来访处理率为85.8%。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2004年,全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围绕环境保护中心工作,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排污费征收使用条例》为重点,深入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取得良好效果。“6·5”世界环境日期间,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人大环资委、环境保护局、广播电影电视局共同制定印发《关于开展纪念“6·5”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的通知》,举办了“纪念‘6·5’世界环境日暨城市环境建设报告会”,自治区政府郝益东副主席出席并作了题为《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讲话,社会各界1500人参加了纪念会。各盟市按照自治区统一部署,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同时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6·5”世界环境日宣传纪念活动。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关于进一步开展绿色社区创建活动的通知》要求,自治区环保局会同自治区民政厅、文明办联合发文,确定了自治区级绿色社区示范单位,并通过新闻发布会正式启动,在全区开展创建绿色社区工作。自治区环保部门和主要新闻媒体继续开设“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以及“人口与环境”等宣传栏目,发表各类环境新闻稿件、文章400余件。年内,自治区环保局和自治区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开展了全区第二届“环境保护好新闻评选活动”,评选出54件优秀作品,为加大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宣传力度,鼓励新闻工作者和环境保护宣传通讯员积极投入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自治区环保局联合自治区团委、学生联合会组织开展了“保护母亲河-首府地区高校生态环保警示教育巡回展”活动,首府地区12所高校8万多人次观看了展览。围绕“珍惜土地资源,加强污染防治”的主题,对近两年内蒙古环保世纪行记者团采访报道过的重点个案整改情况进行追踪回访,新闻媒体编发稿件80余篇(条),促进了我区西部盟市高载能工业企业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的落实和污染治理整顿。进一步完善了内蒙古环境保护局网页,使公众能够从环保网页上获得我区环境保护方面的最新信息。组织开展环保专业培训,环境保护系统行政与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培训开拓了工作思路,提高了管理与专业水平。为提高绿色学校创建水平,年内对自治区级绿色学校进行了复查,总结了创建绿色学校的工作经验,并对创建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全区各界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加强,关心环境保护,参与环境保护的群众越来越多。


 

 

 


  • www.b73.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www.b73.com”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www.b73.com编辑部,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环保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